本篇文章1608字,读完约4分钟
去年以来,我区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打造了活的水品,壮大了水产养殖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致富,促进了美丽农村的建设。
那么,铜梁如何实现生态水资源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呢?最近,记者进行了一次访问。
发挥作用,玩一张特殊的牌
在平潭镇白鹤加州鲈鱼养殖场,养殖场主蔡国武指着鱼塘对记者说:“我从成都进口了鱼塘里的鲈鱼,铜梁就是我的家。”这种鱼对水质有极高的要求,特别喜欢生活在清澈缓慢的水中。”
蔡国武介绍说,目前,特色渔业养殖已经成为铜梁特色效益农业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其中,半阴镇的乌鱼产业最为著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乌鱼养殖基地。其次,海龟、小龙虾、泥鳅等水产品大多是养殖的。如果你想从饱和的水产养殖业中脱颖而出,占领市场高点,你必须从事特色水产养殖。
今年5月,蔡国武视察市场,发现铜梁种植的鲈鱼仍然是一块空白。因此,他立即从成都引进了140万只鲈鱼苗。经过半年多的饲养,这批鲈鱼可以在今年12月上市。
"我估计这个160英亩的渔场的年产值可达200万元."蔡国武告诉记者,他的鲈鱼完全生态环保,味道鲜美,肉质浓郁,市场前景广阔。
事实上,蔡国武的鲈鱼养殖只是我区生态水产养殖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区农委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曾仁福介绍,目前,我区除了四大鱼类养殖外,还有规模相当大的特色养殖,如甲鱼、泥鳅、鲈鱼、鲻鱼、美国蛙等。
生态学与科学技术齐头并进
“我区坚持生态红线,致力于打生态牌和技术牌,科学划定水产养殖“三区”,新开发生态鱼塘3000多亩,建设养殖池19个,共建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5个。”曾仁福表示,该地区正在推广新技术,以提高渔业质量和效率。
目前,全区通过科技大力推动渔业发展,许多水产养殖场采用了科技养殖技术。
据了解,我区一直是重庆的大型水产养殖区,拥有河流、水库、池塘、稻田等水产养殖水域约8万亩。为挖掘水产养殖生产潜力,实现水产品持续稳定增长,区域渔业部十分重视科技兴渔,推广了“万元池塘生态集成技术”、“池塘水产综合养殖技术”、“稻田综合养殖技术”等10多项实用技术。去年,该地区水产品产量达到3.5万吨,增长5.6%,创历史新高;产值达到5.6亿元,其中名优水产品1.1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60%,同比增长5.2%。
“以推广‘池塘养鱼万元生态集成技术’为例,在巴川、程楠、土桥等10个乡镇和街道的29个村实施万亩,通过推广微孔增氧技术和套种甲鱼技术,解决了高密度养殖需氧的科技难题。根据现场生产试验和验收,亩产量约为4500公斤,每亩增产11.3%。”曾仁福介绍道。
许多农户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鱼,实现了池塘酸碱度、溶解氧、水温、氨氮等水质指标的实时在线监测、现场视频检测、移动应用在线管理、远程可视化监控、曝气器远程控制、投饵机、渔业pc机客户端访问和管理,实现了“可视化生产、质量可控、产品可追溯”。
“水产品+旅游”是一次大型的休闲旅游
去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农村振兴,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方兴未艾。作为一个大型的水产区域,我们地区有许多著名的产品。许多传统水产养殖业也借此机会发展成为休闲旅游业。
"传统水产养殖产品在市场上容易饱和,竞争日益激烈."曾仁福表示,近年来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了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水产养殖农民纷纷转型,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增加了旅游元素,并通过生态渔业、订单养殖和农家音乐解决了销售问题。
目前,全区有10多个不同规模的观赏鱼养殖场,面积1200亩,产值近亿元。此外,全区还有以垂钓、餐饮、观赏鱼为主体的休闲垂钓场所80多个,水面1万多亩,年收入3500万元。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利用特色渔业生产活‘水’品,壮大水产养殖业,带动全区农民致富增收。”曾仁福说。
(记者冉若翰)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我区特色水产养殖催开致富花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1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