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3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以前没有机会。我比别人活得更糟。现在扶贫政策是好的。我靠劳动过着美好的生活!”1月27日,戴老三在新年电话里面带微笑,把好消息一一告诉了亲朋好友。
沉重的负担让我担心
戴老三,原名戴,现年57岁。因为他是家里的第三个,所以大家都叫他“戴老三”。他是綦江区新生镇陈家村的第一贫困家庭。
陈家村是綦江区25个贫困村之一,山高路长,土地贫瘠。村民的收入主要是种植玉米、土豆和水稻。村里有58户贫困户,176人。年轻人选择出去工作赚钱。早年,戴老三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活还不错。出人意料的是,当他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在一次事故中代表第三个孩子摔断了腿。他被确定为四级身体残疾,开始工作时他总是不得不“慢半拍”。
“繁重的体力劳动是做不到的,没有人愿意活得轻松,所以我不得不在家种些庄稼,喂些家禽。”2014年,几个生活的重担被拂到了戴老三的肩上:这位80多岁的老父亲经常生病,需要照顾;妻子有轻微的精神障碍,几乎不能照顾自己;我女儿上初中,每个月都需要食物;去年受山体滑坡影响的房屋已经岌岌可危……我们如何才能过上好日子?老三代制造了悲哀。
抓住机会摆脱贫困
经过新一轮的反贫困斗争,戴老三的家庭被准确认定为贫困家庭,他们的房屋也被认定为丁级危房。由于房子位于两山之间,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当地政府鼓励他按照相关政策搬迁并建造新房子,所以他在沙田(小地名)高速公路旁建造了自己的新房子。
2018年,新生镇推出“产业关怀”模式,并引进重庆本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大农户+合作社+金融机构+贫困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发展陈家村肉牛养殖。戴老三看着离家不远的一家工厂的建设和建设。当他走近时,他正在建一个养牛厂。他心里很高兴:“在家赚钱的机会来了。”
几天后,村里的第一书记罗旭召集贫困户召开了一次坝会,介绍了引进业主在村里发展肉牛养殖的情况,邀请大家来工作,并报名参加了第三名。
挖掘、筑墙、种植苗圃...为第三个孩子做所有的工作,每天挣150元,在家喂11只羊和40多只家禽,用双手成功地摆脱了贫困。
日子越来越“乐观”
“老一代,你很勤奋,想请你留下来继续帮忙,月薪2400元。”2019年5月,肉牛养殖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主人唐成成找到戴老三并说。从那以后,戴老三每天都在基地里忙碌。除了饲养肉牛、管理黄竹草和处理牛粪,他还负责七八名工人的日常管理。村民们说:“戴老三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几个月后,肉牛养殖基地规模达到150个,市场前景看好。扶贫干部启动了“产业关怀”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即贫困户利用小额扶贫贷款资金在基地购买犊牛进行关怀。肉牛放生后,每1000元可享受保证分红,每1000元可享受工业发展补贴,贫困家庭可增加收入至少2000元。
“不仅陈家村可以享受这一政策,其他村愿意参与的贫困家庭也可以参与。”新生镇负责人表示,如果销售遇到困难,当地政府会及时协调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我每天都很认真地提这件事,你放心吧。”他代表老三借了5万元,养了5头牛,成了扶贫政策的宣传员。当他遇到前来拜访和咨询的贫困家庭时,他说。不久前,戴老三遇到了陈家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陈大华。理解了他的顾虑后,他拍了拍胸脯说:“政府努力做好事,不用担心风险,那些肉牛可以吃得很好。”
截至去年12月,陈嘉、阳台、朱宝、气田、德胜和方浩等6个村的39户贫困家庭参加了“工业关爱”活动。100头小牛放生后,每户平均收入至少5000元。
(记者吴,綦江区荣媒体中心)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代老三的日子“牛气”了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