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6字,读完约3分钟

观音堂湿地公园重建的庄园桥,讲述了璧山1200多年的文化历史。

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挖掘和梳理千年文脉,整合和创新传统民俗文化,将历史故事元素全方位植入城市,创造出一座文化符号无处不在、历史气息浓郁的古雅城市。璧山是一个曾经以轻工业闻名的小镇,现在已经成为重庆主城区居民外出休闲的首选。璧山有效保护了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了历史与文化、新城建设与旅游发展的有效联系,留住了遥远的“乡愁”,走上了以文化为根的旅游发展之路。

璧山:文旅融合 打造城市“文化日志”

历史和文化在这个城市延续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璧山不断实践“文化立市”的目标,不仅运用文化思维使城市绿化,而且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绿化。以全市30多个绿色公园为例,除了种植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外,还妥善安置了170多块刻有璧山历史故事和诗词的“文化石”。同时,充分挖掘和解读碑文文化石的文化内涵,打造“石头上的小镇故事”品牌,解读历史典故、诗词歌赋。通过在文化石上张贴二维码,石头的文化内涵同时呈现给游客。在城市建筑中,古香也来自绿色。在观音堂湿地公园,重建的庄园桥展示了反映璧山历史的当代当地著名字画。走在庄园桥上,游客可以感受到璧山1200多年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璧山市的古建筑已达20多万平方米,堪称重庆西部新的“文化古城”。

璧山:文旅融合 打造城市“文化日志”

通过重建恢复历史,通过新的建设展现未来,这样文化才能造福人民,更贴近人民。

“追随古诗”去旅行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和作家都描写过璧山的美景,它雄伟、宁静、美丽,或者记录了历史...近年来,璧山将诗歌文化融入公园景点,为游客呈现了独特的文化之旅,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公园中发现、吟唱和书写诗歌。

璧山:文旅融合 打造城市“文化日志”

璧山的公园景点中,很多都是以诗歌命名的,位于成渝高铁璧山站的乡村公园就是其中之一。“好野的风景村,木篱夹树。牧童对着太阳睡觉,而山狗和人们一起吠叫。地方口音不同,酒的味道醇厚。春暖花开,桑葚春暖。”北宋璧山县令王草的一首五言诗《村户》,描绘了一派悠闲优雅的乡村风光。它之所以被命名为“乡村公园”,是因为它居住在充满诗意的风景之中。

璧山:文旅融合 打造城市“文化日志”

秀湖公园、廊桥桥头和湖岸随处可见著名的作品。在史圣岛上,刻有杜甫的诗《两雨》。

用音乐唱出“小而美”

璧山大力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走出了一条“利用音乐之声提升城市之美”的路子,并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工作之中。音乐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美丽。旋律激发了城市的内生力量,凝聚了和谐高尚的城市精神,有效地传播了城市的影响力。

璧山:文旅融合 打造城市“文化日志”

其中,《小而美》是享有“中国第一诗人”美誉的庄奴先生和台湾著名词人顾月先生为璧山量身定做的作品。

在两位音乐大师的感染下,璧山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一场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的“原创音乐营销城市之美”活动蓬勃开展。

用旧照片串连起城市记忆

1944年5月2日,《美国展望》杂志称赞璧山县交通便利,文化发达。老老少少都同时进行了群众教育,一万七千多名士兵出去抗日。

半个多世纪后,这些照片回到了璧山,揭开了尘封的历史。据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璧山作为战时陪都的驻军和重要的安置区,是抗日战争后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繁荣昌盛,而且在历史和人文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如今,曾经与璧山血脉相连、闪耀在历史明星空身上的文化名人的标志,在璧山的主要公园随处可见,它们与公园融为一体,凸显了璧山在文化长河中的历史地位。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璧山:文旅融合 打造城市“文化日志”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