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7字,读完约5分钟
今年,印盒歪嘴李又卖了个好价钱。村民们说,周德文带领大家将李子树种成了“摇钱树”。(受访者供图)
在渝北区统景镇印盒村,周德文的农家乐年收入从5年前的22万元,降到了现在的10万元!
“没见他着急,反倒很高兴的样子。”村民周华云说,最让人奇怪的是,其它农家乐除了赏李花和采摘李子等旺季营业外,都要关门歇业,但周德文却坚持全年开门迎客,为此,他每年要多支出近10万元开支。
农家乐年收入越来越少,周德文为啥越来越高兴呢?近日,记者前往印盒村一探究竟——
带头趟路
荒山上万亩李园成景区
“印盒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丘陵庄,崎岖山路多凼凼,出门就要杵棒棒”。这是上世纪80年代印盒的顺口溜,也是印盒村交通不畅、经济落后的生动写照。那时,周德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就想先修路、再栽树,最后全村都致富。”
当时修路难度不小,不仅要占用村民的土地,还需要大家出钱、出力。周德文挨家挨户做工作,有的村民太贫穷出不起钱,他就到处“化缘”来垫上;有的村民家没劳动力,他就主动把活揽过来自己干。最终,印盒村打通了出村的公路。
路修通了,周德文又打算利用村里几个山头的荒山种植李树,但这比动员修路难度还要大,好多村民们都问他:“李子卖不出去能当饭吃吗?”周德文就自掏腰包买回树苗、肥料,动员村里有胆识的党员示范种植李子树。
几年后,村民见种李子树确实比种庄稼挣钱,都自觉开垦荒山种植李子树。到了2011年,全村李树面积达10000亩。春天,李花盛开白如雪,引来不少市民游玩拍照;夏天,李子压弯了枝头,很多人都前往印盒采摘品尝歪嘴李。
“春赏李花,夏品李子。”当时,周德文虽年过六旬,但创新意识很强,他觉得万亩李园,就卖点李子,赚头不够大,得想法让赏花吃李子的市民来印盒旅游。 2011年,在周德文的努力争取下,印盒村举办了第一届李花节,万亩印盒李园建成了3A级景区。
群众观望
他举债70万元办农家乐
印盒乡村旅游业刚刚起步,周德文却主动申请不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了,并在村里办起了周家庄农家乐。
书记都不干,去搞农家乐。一些人对周德文的选择感到不解,少数人甚至觉得,他肯定发现开农家乐比当村干部还有搞头。
“事实上,刚举办李花节时,谁都不敢开农家乐。”周华云回忆,2011年,无论是李花节,还是后来市民前来采摘李子,印盒村没有一家农家乐,好多游客来了都是空着肚皮回家的。他坦言,“村里将农家乐的牌匾都送到了手中,但我们都怕亏本,不敢开。”
周德文向记者坦露心迹,当时印盒李花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李子产量达300多万斤。下一步,如何让游客每年都来印盒?怎样将这么多的李子都变成钱?自己作为60多岁的老人,既缺这方面的营销管理手段,更没有那么旺盛的精力来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招揽游客。他认为,印盒村需要一位懂经营、会管理、有干劲儿的年轻带头人,自己退下来后带头把村里的农家乐办起来就行了。
就在2011年,在外经营公司多年的村民周恒举回村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周德文则举债70万元,办起了农家乐。第一年,他的农家乐年收入就达到22万元。
“他敢借那么多钱,原来开农家乐真的赚钱!”村民周华文、周华云、龚家慧等见周德文的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起了农家乐。
到2014年,印盒村有了30家农家乐,如今达到35家。
让利于民
5年后年收入降了12万元
然而,周德文的农家乐第一年“火”了一把后,就开始走下坡路——2013年年收入16万元,2014年到2016年连续3年,每年只有10万元的营业额。
与其相反的是,村民陆续新开的农家乐,每年收入却由3万元、5万元,涨到了10万元。
李花越来越多、李子产量越来越高,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的农家乐收入都能成倍翻番,而周德文的农家乐营业额为啥却断崖式下滑呢?
“农家乐多了,当然周德文的收入就要减少喽。”老党员周大云一句道破天机——后来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分流了周家庄农家乐的游客,“但周德文高兴得很,就像他赚了钱一样。”
更让人惊奇的是,全村的农家乐每年只在欣赏李花、采摘李子等旺季开门迎客,其余时间都关门歇业。但周德文的农家乐却坚持一年四季不关门。
有人为周德文算了一笔账,他请的厨师每月5000元工资、服务员2500元工资,除去2个月的旺季,他每年要为此多支出75000元钱。
这不是赔本赚吆喝吗?周德文说,他开农家乐的目的,就是带动村民一起把农家乐办起来。他告诉记者,现在印盒村全年都会有游客来玩,如果他们饿着肚皮回去,会砸了“印盒李花”这块牌子,所以亏本也要把农家乐开起来。周德文透露,现在他的厨师和服务员开拓了乡村红白喜事餐饮服务,基本能解决淡季的工资开支问题。
“他不但带头种植出万亩李园,更‘种’出了党员干部务实为民、让利于民的精神。”周恒举说。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农家乐年收入越来越少 周德文为啥越来越高兴? - 重庆日报网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2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