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6字,读完约4分钟
万州在1.2万余亩柑橘园中推广“以虫杀虫”绿色防控技术
小小捕食螨 很有“正义感”
捕食螨(左)正在捕食红蜘蛛。(万州区植保植检站供图)
一只芝麻大小的米黄色捕食螨,能捕食比自己个头大两三倍的红蜘蛛;一个小袋子中的1500只捕食螨,就能让一棵柑橘树上所有的害虫销声匿迹……
2017年,万州区植保植检站在1.2万多亩柑橘园中投放捕食螨超过10万袋,利用“嫉恶如仇”、极具“正义感”的捕食螨,防治柑橘全爪螨、始叶螨、红黄蜘蛛等病虫害,有效减少约3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
“万州是我市的柑橘主产区之一,柑橘的虫害较多,施用的农药也比较多,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万州区植保植检站站长乔兴华介绍,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17年4月12日向我市反馈督察意见时提出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此,万州区通过推广“以虫杀虫”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如果解决过冬和抗药性两个问题
“以虫杀虫”是可以实现的
“以虫杀虫”,说起容易做起难。
从2008年开始,万州区植保植检站的技术人员就开始在柑橘树上试点“以虫杀虫”。
“从广东引进的捕食螨,学名叫巴氏钝绥螨,在我区甘宁镇西部农业果园试验了100亩柑橘。”万州区植保植检站高级农艺师颜邦荣记得,当时很多人对“以虫杀虫”持怀疑态度:
“还能用虫子来防治柑橘虫害?”
“芝麻大小的虫子还能吃掉米粒大的红蜘蛛?”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几个月下来,芝麻大小的巴氏钝绥螨真的吃掉了比自己大很多的红蜘蛛和其他害虫。可是一个冬天过后,所有的柑橘树上一只巴氏钝绥螨都找不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颜邦荣和同事们反复查看和分析后,找到了原因,“两个因素导致了巴氏钝绥螨的‘全军覆没’。”一是巴氏钝绥螨是外省物种,不适应重庆冬天的气候,在降温时大量死亡;二是果农在给柑橘喷洒农药防治虫害时,也导致了巴氏钝绥螨大量死亡。
虽然第一次试验并不成功,但却让颜邦荣和同事们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够解决过冬和抗药性两个问题,‘以虫杀虫’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从2008年至2012年,连续5年的试验始终没有解决这两个难题。
在2000亩柑橘园推广“以虫杀虫”
农药使用量减少约1/3
就在颜邦荣和同事一筹莫展时,2013年,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在巴氏钝绥螨的基础上培育成功抗药性巴氏钝绥螨,将“以虫杀虫”朝着应用性推广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当年,我们就引进了抗药性巴氏钝绥螨,并在西部农业果园等地的500亩柑橘园里进行了试验。”颜邦荣介绍,当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抗药性巴氏钝绥螨对一般的化学农药有很强的耐受力,同时也较为适应重庆的气候,在冬季存活率较高。
到2015年,万州区植保植检站已经在2000亩柑橘园里推广应用抗药性巴氏钝绥螨,“以虫杀虫”的效果不错;在试点的柑橘园里,农药使用量也减少了约1/3。
尽管“以虫杀虫”效果明显,但抗药性巴氏钝绥螨依然存在自然死亡率偏高、产卵率低、扩散力不强等缺点,给“以虫杀虫”的大面积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1.2万余亩柑橘园
推广使用捕食螨超过10万袋
“如果虫子能克服这些缺点,就能实现‘以虫杀虫’的应用推广,切实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西部农业果园里,乔兴华带着重庆日报记者在柑橘树上仔细寻找着,“看,这里有一只。”
顺着乔兴华的手指看去,重庆日报记者好不容易才发现了一只芝麻大小的虫子——它静静地爬在树干上,一动不动。
“我们现在放置的捕食螨学名叫‘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是2015年下半年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在抗药性巴氏钝绥螨的基础上培育成功的。”乔兴华介绍,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自然死亡率低、产卵率高、扩散力强,同时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对重庆的气候也极为适应。
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的这些特点,让“以虫杀虫”真正具有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仅在2017年,万州区就在1.2万多亩的柑橘园里推广使用捕食螨超过10万袋,能产出超过1.5亿只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
同时,万州区还在葡萄、茶叶、草莓等种植中推广使用“以虫杀虫”技术,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小小捕食螨 很有“正义感” - 重庆日报网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2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