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9字,读完约4分钟
马灌镇果园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山水相依的忠县,长江水畔弥散着沁人心脾的橙香,忠义的诗章随着炊烟一同升起,三峡老街如世外桃源般遗世独立……忠县有绿水成画,有青山如歌,有深藏心底的向往和诗意,被无数海内外游客称为“东方威尼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净土,触摸心底的声音,又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之一。
如何才能让人在城市中真切感受“诗和远方”?这源于古老与现代的接续,源于传承与创新的并行,源于文化与旅游的互动。
近年来,忠县以打造“诗意山水,忠义之州”为目标,正全力打造一个“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中流、楼在林中立、人在景中游”的诗情栖居地,描绘一幅古今交融的立体城市图。
注重传承
留住千年古城记忆
“山城蜿蜒傍山起,大江环抱山之址。飞阁危楼层垒然,人家都在烟雾里。”这是清朝进士王尔鉴在《登忠州城远眺》中对忠州古城的描述。
千年传承的忠县古城,比邻长江水道,地处巴盐古道、官马古道重要交汇点,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忠县古城的商贸繁荣,最鼎盛时期形成了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700米的古城旧地。
在修建三峡大坝时,这座古城则因半淹而向后迁建,忠县成为三峡库区唯一的半淹县城,由此留存着唯一的三峡老街。如今在三峡老街的古城门旁,仍保存着古代巴国大将军巴蔓子刎首留城处;站在古城楼上,则可见大府邸、孙家院子、潘牌路、苏家梯子等古迹。
一座城市的存在与延续,是靠历史遗迹为积淀不断延伸。为此,近年来,忠县摒弃“拆旧建新”的旧城改造模式,在修复古城建筑的同时,综合运用园艺、庭院艺术,整合老街、旧房、古树等城市记忆,再现老街“底片”。如今,一座融合庭院式情景消费区和三峡记忆体验区,让库区移民记得住乡愁的忠县古城新貌正慢慢呈现出来。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县城市,忠县将“忠文化”作为城市之魂,通过升级改造一批体现“忠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将“忠文化”渗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个角落。
创新意识
再造“诗意栖居”新城
古城的吟唱传颂至今,新城建设则高歌猛进。
“诗意山水,忠义之州”就是忠县的城市形象新定位。近年来,在城市规模由小变大的渐进过程中,忠县逐步拉开“一江两岸三片区”的城市骨架,再造一座涵盖40平方公里、40万人的特色中等忠义之州。
以“诗意栖居”为理念,忠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精心做好城市设计,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具体优化空间的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形态风貌古今辉映、板块互簇,空间布局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看得到四季;城市底色,既融入现代元素,又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建筑特色上,整座忠义之州按照“空间足够开敞、公共交通便捷、特色充分彰显”的要求,精心设计“城市客厅”和“城市阳台”。对紧邻山体、公园绿地的建筑,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依山就势、分散布局;对滨水建筑,构建由滨水向外围逐步升高的整体空间形态,留出开敞空间,形成视线通廊,彰显水润江城的水文化。
夜景照明提升 古城魅力无限
夜景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与活力。忠县大力推进夜景照明提升工作,紧密依托长江沿岸,以长江为中轴,向两翼延伸,汇聚自然风光与人文之美,展现优美的忠县之光。
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遍地华灯若天河群星。如今,只要一入夜,以长江两岸建筑群灯饰为中心、干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民居灯火为背景,层见叠出,已构成一片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的海洋。夜晚的忠县,“城在水上,水在城中”的景致更加凸显,云流影清,灯火星光,交相辉映,千年古城的魅力更胜往昔。
生态滨江走廊 扮靓城市阳台
千百年来,水抱着城,城含着水,奔流不息的江河勾勒出忠县的曲线。近年来,忠县正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一江三水,建设城区绿色漫步系统,将城市公园、游园、道路和其他绿地串联起来,全面打造长江、玉溪河、洽井河、东溪河两岸滨江绿化亲水空间。
如今,城区绿色漫步系统已基本形成,“绿满滨水”和“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特色引来无数游人点赞。
谭杰 李耀辉 图片除署名外由忠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古老与现代相融 历史与未来辉映 - 重庆日报网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