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90字,读完约6分钟
8月17日,捷龙1号火箭首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箭三星”的方法将“千乘1号01星”、“星时代-5”和“天启2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 这是捷龙一号火箭的第一次发射,标志着中国“龙”系列商业火箭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龙”系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企业继“长征”系列之后发布的另一个重要火箭系列,也是第一个纯商业火箭系列。 那么,同样是商业化的小型固体火箭,“捷龙1号”和“长征11号”有什么区别? 有那些特征吗? 市场的定位是什么? 新的运营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兴起,出现了“长征十一号”、“快舟一号”、“双曲线一号”等各种型号的小型固体火箭。 细心的网民可能观察到这次成功飞行的“捷龙1号”和不久前刚从海上发射的“长征11号”是我国火箭的“国家队”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研发的 那为什么这种类型的火箭是用“龙”而不是“长征”的号码命名的呢? 其实,看起来像是小名字的变化,但其背后包括商业运营模式的巨大变化。 作为“国家队”,以前传达的运营模式是首先制作纸面火箭技术方案和立项建议书,然后向国家相关部门报告。 国家批准立项后,“国家队”在国家财政下获得特别的研究开发经费,开展火箭的研究开发、生产流程。 通常,新型火箭的开发、生产相当于国家颁发的任务,开发单位不需要筹措资金。 当然,以这种模式开发的火箭必须优先执行国家发射任务。 “捷龙一号”是中国航天“国家队”首次使用纯商业化模式开展开发和生产的火箭。 国家国防科工局在最近发布的《促进商业火箭规范有序和迅速发展的通知》中,提出的商业火箭活动是“各类公司通过自有资金、社会资本及合资合营企业等模式,在满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安全监督管理 由此可见,“捷龙1号”可以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火箭。 “捷龙一号”的纯商业化模式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研发经费来源不是在国家投入,而是面向社会资本融资开展研究开发。 二是引进社会资源参与集,使用竞争性采购打破了传统的有计划的采购。 以往,国家宇宙发射模型上的辅助设备是由宇宙系统内部相当成熟的辅助单位完成的。 而且现在需要实现商业化。 必须彻底打开市场,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加,以竞争的方法,选择其中价格最高性能最好的合作者,抑制价格,同时保证火箭的可靠性。 新的市场定位“捷龙1号”前辈“长征十一号”是四级固体火箭,全长20.8米,起飞质量57吨,最大直径2米,其对应运输能力为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400公里。 这个运输能力在方案论一开始应该足够小 但是随着小型卫星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市场上只有大量的立方星公斤级。 现在这个运输能力好像还有点大。 因此,必须经常使用一箭多星的“拼写检查”发射模式。 因此,这枚火箭发射的灵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捷龙一号”是瞄准这个新市场的空白点开发的。 “捷”具有“速度、敏捷、成功”的意思。 微型固体火箭被命名为“捷龙”,正确体现了该型固体火箭所追求的高速、机动、敏捷、灵活的市场定位。 捷龙1号火箭也是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的整体配置,但整体规模非常小,全箭全长约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质量约23.1吨。 其对应的运输能力是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200公里。 这枚火箭为卫星提供了直径1.1米、高度1.5米的完美船舱空间,可以满足客户的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发射诉求。 另外,捷龙1号火箭的交易周期很短,可以在与客户签约6个月后发货。 另外,火箭到达发射场后,也使用了可以实现全天候快速发射的一箭之地的发射方法。 根据计划,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火箭技术研究完成了“捷龙1号”研发批量任务( 5发),完成了直径1.4米的卫星船计划设计和飞行验证,具备了在国内各主要发射场实施发射的能力。 从2021年开始,“捷龙1号”进入成熟的批量任务阶段,大致每10发成为一批,实现高国内发射市场占有率,打造“捷龙”国际企业品牌。 新的价格战略通常随着火箭规模的下降,单位负荷的发射价格上涨,这也出现在发射价格中。 所以,一些小卫星宁愿“擦伤”大型火箭的剩余运输能力进行装载发射,即使目标轨道与自己最初的设想不一致。 捷龙1号火箭通过使用大量新技术,控制每单位载荷的轨道目标价格基本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是世界上每单位载荷轨道进入价格最低的火箭之一。 捷龙1号火箭是我国第一型使用廉价货币化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方法开发的固体火箭 研究开发小组在确保高可靠性的基础上,实行了低价格化的研究开发理念。 研发团队在前期充分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优化了研发流程,缩短了研发周期,仅用了8个月就完成了四级发动机的设计、研发、试车及交付事业,大幅节约了价值成本。 研究开发小组在设计四级发动机时,使用推进剂配合统一型设计、重要部分组件统一化设计和管理等先进的设计理念,大幅度降低了研究开发价格。 另外,该型火箭通过使用新的控制方法,减少了部件的采用。 火箭形状细长,做很大的弹性运动 “捷龙1号”采用固体火箭弹性幅度混合控制技术,取消了以前传来的火箭速度陀螺,简化了系统方案,实现了刚体运动和弹性稳定并存,确保了火箭的高精度稳定飞行。 “捷龙1号”箭头上的电器产品使用了高集成化设计,因此单体数量在减少。 全箭头只有两台关键单机,一台单机实现习惯组、飞控、综合控制、定时控制、配电、遥测和外部安全功能的集成。 单体使用复合集成热控制技术,保证了产品的正常员工环境。 作为中国的“国家队”完全是商业模式,面向商业市场开发的“捷龙1号”,其首次飞行任务的成功将揭开我国商业航天的新篇章。 文/巡天/杨蕾张晓帆邓晨曦(实习生)监制/许斌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热门:“捷龙一号”缘何能担起“纯商业”大任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