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46字,读完约12分钟
复旦大学严锋教授为《掌故》第一集、第六集写了《我的祖父严春阳》和《花木丛中的人常见——章品镇和辛丰年》两个复印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16日,严锋教授出席了《掌故》第六集、第七集上海网民会议,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进行了整理。 现征得作者同意,在此发表 《掌故》上海网民会议,从左到右:严晓星、严锋、茅子良、朱铭、柳向春现在特别重视《掌故》这本书。 我们通常重视研究历史的正史。 野史,轶事这个花絮好像不那么可靠,其实是可靠的。 今天。 而且,什么材料可靠,什么证据可靠,我们的回忆可靠吗,这个主观可靠吗? 如果不可信,这个主观意义是什么样的? 这些个体史、家史的记述,其实很好地补充了正史、大史。 因为我们在回忆的时候加入了我们的颜色,我们的感情,还有我们的想象,所以这个补充从主观的立场,从感性的立场出发,有很多所谓不可靠的成分。 我们常说的历史真相是所谓的客观真相和事实真相,但感情上的东西不重要吗? 我觉得同样重要。 因为历史不仅有肌肉和骨头,还有血肉,还需要温度。 严晓星、李世文等人做的这些工作,我认为“掌故”是指打捞这段历史,打捞这段记忆,寻找这种温度的感情。 我也在给《掌故》写文案时打开了这样的门。 这件事与严晓星特别有关,我们对父亲有共同的回忆。 我们不仅姓严,其实我们有比本家更重要的感情联系。 我父亲的钢笔叫辛丰年。 他是音乐爱好者,写了很多音乐方面的复印件,做了音乐普及的工作。 父亲一直住在南通,所以我一直在上海,几乎没有机会照顾他。 这个照顾不是生活上的东西。 弟弟和弟弟媳妇在南通照顾他的生活。 他不仅需要生活上的支持,还需要精神上的支持。 这种精神交流是双向的,他特别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南通的这些年轻朋友给他带来了很多外面的消息,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气息和年轻人的想法,给他带来了很多生命体验。 所以,我父亲觉得晚年很充实。 这些必须感谢严晓星的年轻人们。 辛丰年先生(右一)和朋友们(后者是严晓星)我在《掌故》上写文案的时候,不是冷冰的历史。 我一直想写家族史,所以我们的家族很有趣。 我在《掌故》第一集提出的文案是《我的祖父严春阳》,严春阳在20世纪20年代担任上海守备司令官和上海戒严司令官,基本管理上海治安城防,是军阀。 他也担任过上海公安局长兼上海卫生局长 其实不仅仅是军队,还有政府,和当时的上海主政丁文江(相当于上海的市长)合作得很好。 这些事件小时候不知道,但父亲从来不告诉我。 因为这是以前被认为是耻辱的记忆。 家族历史其实给我父亲及其兄弟姐妹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他们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其实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很有趣。 我们的老一辈真的是理想的、献身的,他们接触了当时的地下党,接触了各种进步组织,很多人参加了革命。 我父亲在1945年抗战胜利的前夕从南通去了上海,然后去了苏中分区参加了新四军。 现代文学史,如巴金斯或路线图《财主底层子女们》,是寻找对大家庭的反抗、封建的、腐朽的、反动的家庭的背叛、理想和光明。 但这种无缝的血缘,其实在后面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烦恼。 这些事件是后来知道的,我认为有必要写下来。 因为我也不知道,别人更不知道。 他们拥有的那样的追求,对拥有的光明的憧憬,那个理想主义,那个献身的精神,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吗? 而且这种追求并不那么简单,有接触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上这样的道路的过程。 我们今天回顾这些历史,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我们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到那样的大时代。 我从小的立场,喜欢写父亲的辛丰年,想写他的一点历史。 我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事件。 其实我们家很有趣。 我是父亲的兄弟姐妹。 祖父生了很多孩子。 一半参加了革命。 剩下一半了。 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 当然也有参加国民党军队的,也有写父亲和哥哥的。 我的阿姨,还有我的叔叔,他们也像我父亲一样,有些人出去得比他早。 我阿姨17岁要参加革命。 我叔叔14岁。 我父亲解放南通时回家带他去了。 我叔叔刚参加革命,没打什么仗,突然带他们去东北,当了农垦战士。 他一生在东北,黑龙江宝清县853农场,一生献身于那里的农垦。 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在给“掌故”写复印件的过程中,我发现历史真的很多,很复杂。 比如,我的祖父,在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是我们家族的禁忌,他是反动派,通常想象他像恶魔,不好。 我一开始不认识他,知道的时候觉得很惭愧。 这将是我童年的阴影和伤口。 我写《祖父严春阳》也是自我治疗。 说说这个伤口,写这个。 所以,我后来知道复印中父亲为什么不告诉我,而且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也知道。 那是因为我受到了很多歧视。 但我后来去了解更多事件的时候,意识到其实没那么简单。 我写祖父的事件是从不同的立场展开的。 另一方面,我去和家人的亲属谈谈,我有意识地和阿姨,和我父亲谈这些事件,感情用事地谈,他们谈小时候的一点回忆。 这是一个主观的有感情色彩的方面 另一方面,现在公开了很多史料,所以我搜索了很多民国的报纸。 其中,首先是“申报”。 我发现上面有很多祖父的记录。 他在上海时,几乎每隔两天就有他的报道。 比如,他的部队在哪里? 你参加了什么会议? 当时的“申报”上面有几个版本,都是党政军领导人的动向,包括搬家的事件。 我为此祖父后来住在哪里,搬家搬到了哪条路,几天,原来是康有为住的房子,现在可以考证了。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报道、不同的人的回忆中看到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是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 另一篇报道很难想象有一个工人给祖父送了一把万人伞,以前他剥削工人,压迫人民,镇压他,他镇压他,但怎么送万人伞? 原来码头工人两边发生了争执,工人内部也有斗争,祖父做思想工作,去安抚。 这种和谐对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和谐对任何社会都非常重要。 这样把两边弄平,事件平息后,人们感谢的就是这样的事件。 也就是说,他不一定做坏事,历史多而杂,人也多而杂。 《掌故》第六集的这部《花木丛中的人总是——章品镇和辛丰年》也一样。 章品町是我父亲的革命领袖,他也是大地主家的儿子,但我在写详细的事情。 章品町来我奶奶家。 这是我奶奶亲口说的:他家很有钱,他是来给我缝衣服的。 这个事件为什么我记忆这么深? 不是我的夸张。 首先章品町出身豪门,第二我家也是豪门。 我奶奶给另一个豪门少爷补衣服不容易。 其实我奶奶出身很苦,当时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关系和社会情景。 父亲健在的时候,特别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章品町的老师家。 父亲有意识地把我放在他家,去和另一个家庭的环境教育,易子教书。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理念很好。 值得提倡。 不是每个人的教育都是完美的,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是完美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这样的限制。 1976年,父亲让我进章品町先生家三个月。 对我人生的成长很重要。 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章叔叔让我在南京找馒头吃。 因为父亲给他写信了。 上面没有其他爱好,只喜欢馒头。 这就是朋友。 他真的是为了孩子,每天带我在外面找馒头吃。 现在有多少大人能这样做? 他当然是为了朋友,但是是对孩子的尊敬。 南京当时的馒头被我们找来了,这也建立了我一生对馒头的兴趣。 我在他家读了很多书。 他们真是好人,是很性的人。 我要记录下老一辈的优点,他们的美德,他们的人性。 这是我为《掌故》写复印件的最初目的。 1980年左右,季因、章品町、辛丰年(从左到右)在南通钟楼前写我们的复印件,写历史和人性的多与杂。 我觉得世界越来越极端了。 我这几年写的东西很少,写得最好的两个是给晓星哥《掌故》。 严晓星如何来到今天编纂《掌故》,可能与他的出身、他的兴趣,以及我们南通的人文气息有关。 我刚才父亲身边有一群年轻人,很多人吟诗、画画、弹琴都是南通这个小城市,其实每个城市都可能有这样的小空间。 有文史的爱好者,他们不会追逐时代的大潮。 “掌故”不需要追逐时尚,能保护自己的田地,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浪花就好了。 这方面的严晓星和我父亲有很相似的地方。 我父亲一直在南通,写了很多复印件。 最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他周围的很多人也不知道。 他没有要求什么。 今天网上的直播,哪个网红很有名,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意义。 这样的人确实是这个时代的少数,但我们真的需要少数党。 如果大家远离大众,做网红,大v,说同样的话就没意思了。 我们可以在《掌故》中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 而且,它的复印件很厚,历史积淀,很有意义,很有意义。 “掌故”注定不能热,但我觉得真的很重要。 《掌故》(第六集)徐俊主编严晓星是执行主编简体横排32款精装978-7-101-14609-756.00元《掌故》的网友和作者,大多是情书人。 以茅子良先生的1973-1979 :上海书画社的木版本》开始,我相信“有目共睹”。 曾经流传下来的雕版印刷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异彩,但现在怎么也弄不到手。 茅子良作为参加者,翻文件,抚摸实物,寻找旧东西,完善重建的过程,值得现代出版史的重要文献。 雪克想起了甲子为学校买书的经历,有故事,有人情,有时代气息,押韵。 艾俊川从自己珍惜的画集《养寿园图》中揭露了养寿园在袁世凯政治生涯中的意义,进行了极其深刻的发掘。 胡文辉谈陈寅恪写的“新名词”,许礼平谈的是高伯雨的集外文,不是来自书,而是看见识,各有所胜。 记述人物,在“掌故”和“掌故”的要点上 本集的7位新作者,聚焦人物的有虞云国、高林、沈慧瑛、裴世建、谭苦盆、陈铃6人。 一个感兴趣的现象是谭苦盆和另外三位老作者刘永翔、刘聪、宋希于,这次的主题素材都是“事关风月”。 吃饭的男女,人有,圣贤不可避免。 其中有掌故,说什么,怎么说,依然关系到感情,关系到兴趣。 马一浮的隐痛,梅李琦的心事,吴湖帆,周炼霞的纠葛,总是加深了后人对那个时代和人物的理解。 陈白尘的那场感情风波,作者也不是对事情本身感兴趣,而是有悲伤,有悲伤。 30多年前,章品町在《花木丛中人常驻》中想起了《花木丛中》的作者周瘦杜鹃花,之后追记前辈的文案文集,即冠名。 现在严锋出了同题的作品,写着父亲辛丰年与章品镇长达七十年的君子交往。 疫情还没平息,“花木丛中人常驻”这七个字就深受感动。 春夏如约而来,世上不再往昔,人与花木同盛,真是最好的愿望。 《掌故》(第7集)在11年前,由于苏青小说《续婚10年》中对人物原型的意见不同,本刊的两位作者黄恽、胡文辉在《万象》中打过小仗。 现在总结这件事的是《掌故》的资深年轻作者宋希于。 这篇文章看起来像钩子沉入“秘密角落”,虽然不重要,但是可以相当观察史料的掌握、解读和运用。 “隐角”的另一面是“发出潜德的幽光”。 王铃毫不犹豫地对王荣祖说:“研究《九章计经》的博士论文其实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章节里。”“公平的话王铃应该是《第二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史》完全是李约瑟的书. " 王铃晚年的叶子扎根,住在附近也是我的常游之地,不知道在普通的小巷里是否遇到过。 一代科技史家的精粹风神,除了取悦上帝之外,还会变得忧郁。 有趣的是,大家脱园将近半个世纪了。 俞汝捷为当年来玩的人,用纸上再次捡起“脱老”的往事,可贵地阅读。 瞿脱皮园的孙瞿泽方叙述了其伯父·咨同祖,整体回顾一下,只有家人知道的细节在文章中传播,温度可以得到。 谢那一章作为老影迷,如果能回到1949年左右的娱乐圈,适合与黄宗江和孙道临等人同步,恢复早逝的剧作家丁力的“WeChat的力矩”。 刘铮在毛泽东的《大字本》题目上通过几个顾廷龙签了残纸,叙述了“一个时代的情景”,着眼于旧掌故,放下笔使用新的做法。 网友们可能还记得《掌故》刚问世时刘铠写的第一篇书评,思路很高,注意也很深,我们的心事也几乎完全被他说了。 唐长孺、张振闪、许姬传、孟言嘉在王延武、刘永翔、赵也、杨志的各位笔下,或重其学,或重其人,如“有光”。 陈晓维笔下身份不自然的古董店白坚,也值得近代艺术品流通史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的奔走,必须和柳向春写的《读书种子的饮食问题》一样叹息。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伯鸿微店购买《掌故》第六七话联签名本原标题。 “严锋:“掌故”不能热,但我觉得真的很重要”原文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热门:严锋:《掌故》注定不能大热,但我真是觉得它很重要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