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6字,读完约4分钟
6月4日晚,记者接到安溪镇金坛村一社贫困市民李兴明的电话,他刚刚吃过晚饭,正在往鱼塘里扔米糠、菜叶和草喂鱼。李兴明说,他现在在家附近的同心纸厂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我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值夜班。
“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真伟大!镇上的曾干部(曾宪友)经常来我们家做客,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否则日子会越来越好!”李兴明感激地告诉记者,曾宪友不仅鼓励家人种植近2亩油茶,还协调承包鱼塘,联系他在附近一家纸厂工作,协调镇上把家人带进危房改造。
李兴明是“安溪镇精细扶贫管理系统”中被记者随机采访的一户贫困家庭。他55岁了。他病了很长时间,他的房子很穷,他的家庭很穷。他是安溪镇186户贫困家庭之一。
干部每月上门一次进行指导和帮助。
安溪镇对扶贫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发现由于过去缺乏有效的监督平台或手段,扶贫工作存在对象不准确、措施不到位、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力度把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扶贫工作效果不佳。折扣。”安溪镇党委书记田华介绍说,镇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扶贫执行的部署要求,经过反复研究创新,坚持“网上管理,网下工作”的工作思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建立“安溪镇精细扶贫管理系统”,逐步探索形成精准扶贫机制,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增强干部责任感,增强干部执行力,实施扶贫工作。
记者登录“安溪镇精细扶贫管理系统”,看到该系统将186户建卡贫困户分为三类:动态关注类、政策覆盖类和助推攻击类。逐村逐户录入详细信息,明确帮扶干部、上传更新帮扶措施、帮扶记录、贫困家庭月收入账户等情况。
安溪镇镇长张越参与了“安溪镇精细扶贫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和框架建设。张越介绍说,安溪镇引入精准扶贫机制是落实区委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目的是层层传递压力,迅速行动,找到有效手段,解决扶贫工作聚不拢、陷不下、动不了的问题。从解决问题的想法到该部分的设计和最终形成不到一个月。
在安溪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中,将镇内贫困户分为动态关注类、政策性类和精准帮困类;建立“一月一日上门”和“一月一日评判”两项制度,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性。
那么,精确的扶贫机制在安溪镇是如何运作的呢?“这个机制最重要的是通过网上精细化管理,促进干部线下工作的落实,形成线上线下合力。”田华介绍说,扶贫干部每月至少去一次被联系的贫困户,了解帮工的最新生产生活情况,及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并及时将相关文字或图片上传到系统记录;镇上每月召开一次精准扶贫工作调研评审会,每位扶贫干部汇报帮扶对象和措施的最新情况,镇一级重点关注重大问题的及时调研和及时解决,督促扶贫干部认真务实地做好帮扶工作。
“通过一年来的实施情况,目前,安溪镇的扶贫工作已经形成了扶贫、扶贫、脱贫的良好氛围。”田华说,干部们每个月都上门去了解贫困户的情况,更加全面、真实,扶贫目标更加准确;在上门服务的过程中,干部们体验了自己的工作作风,强化了自己的责任,为贫困户解决了很多问题,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和农村群众的赞誉,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记者陈)
记者笔记:
比如“1月1日”
安溪镇扶贫成效显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据记者采访,安溪镇认真落实区委加强执行力建设的部署要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建立了“一月一日上门”制度,每月至少帮助干部到贫困户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次,在执行中产生了执行力。
记者了解到,过去在很多地方,在扶贫工作中,有些干部认识不深,责任心不强。他们很少一年与贫困户见面几次,没有进入穷人的内心,对他们的担忧、不满和希望缺乏真正的理解,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安溪镇建立了“一月一日出门”制度,并认真实施,让干部们走进田野,认识贫困户,倾听他们的心声,抓住他们困难的根源,思考脱贫的办法。当帮助干部一次又一次地上门时,量变会导致质变,他们会逐渐地与穷人沟通,甚至通过“进入”而相互融合。如果我们这样坚持下去,我们就能解决脱贫的问题。
安溪镇的“一月一日出门”制度使干部们陷入泥淖,改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群众感情。它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扶贫工作的精细化,而且改善了干群关系。这个系统值得学习。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强化执行力 推进精准扶贫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1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