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52字,读完约14分钟
璧山国家高新区
观音堂湿地公园
良好的环境给人们增加了幸福指数。照片/谢杰
在过去的7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个城市的70年是一个时代的旋律,是几代人的荣耀和梦想。
70年来,从1949年的1平方公里到2018年的53.5平方公里,璧山市的版图扩大了48倍,城市建设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70年来,璧山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3465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527.3亿元,增长了1521.79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70年来,璧山农业从建国初期的农业县,到农村城市健康休闲旅游示范区,正在向重庆的“菜园”、“花园”、“果园”进军。
70年来,璧山从一个手工家庭作坊林立的皮鞋城,发展成为重庆重要的高科技现代制造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
带着奋斗进入发展阶段,带着梦想争夺一个辉煌的旅程。70年来,璧山,一个“小城镇”,一直在展翅和变化!
从“规模”到“效益”,从“数据”到“质量”
璧山产业开创内涵发展新格局
70年的经济增长,工业是最好的例证。
璧山工业曾是皮鞋的象征。璧山县经济信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璧山县的唐琦镇和巴塘镇到处都是家庭式皮鞋作坊。那时,工人们用小锤子手工敲打鞋面,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叮当”的声音。2003年,随着奥康集团的进入,璧山的皮鞋行业一度达到顶峰。2005年12月,璧山被授予“中国西部鞋都”称号,奠定了以鞋类、机械加工和建筑材料为重点的产业基础。
虽然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其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特点使得璧山产业难以成长。2009年,璧山县工业总产值仅为300亿元,其中皮鞋企业13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00多家。一些中小型皮鞋和建材企业受到严重污染,造成污水横流和空空气污染,使流经璧山县和七个乡镇的比南河在100米内发臭。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璧山已经开始了产业转型升级之路。2010年,连接璧山和大学城的璧山隧道通车,使璧山与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子园区无缝连接。随着全市微电子产业发展的“东风”,璧山也确立了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璧山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这是重庆市第二个国家高新区,从而拉开了璧山深度转型的帷幕。璧山高新区抓住向国家高新区聚集优质创新资源的重大发展机遇,走上了“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发展道路。
一方面,传统的工业工人和生产线,另一方面,穿着白大褂的工程师正在开发高科技芯片...在重庆兰道传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道公司”)的厂房里,这样的画面将会在未来出现。这是璧山培育成长起来的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先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今年,兰道公司不仅开发了重庆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一台6at变速器,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而且顺应了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方向,获得了深圳市太管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权,全面进入触摸显示屏行业。
璧山高新区在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产业体系优化的步伐。
今年2月22日,比亚迪年产20万千瓦动力电池产业项目和“云巴”项目在璧山启动。2019年8月26日,璧山区智博交易会与CRRC时代电动车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就CRRC恒通重庆新能源客车专用车生产项目、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总投资320亿元。
璧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成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构建“1+n”创新体系,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中试平台,理顺高校、科研院所与市场的联系,建立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独特联动机制,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和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
……
一批大项目、大投资的到来,不仅将为璧山的智能制造等产业增添一批“新生力量”,也将为璧山的高品质发展注入新的动能。目前,璧山高新区聚集了比亚迪、康佳、德润、CRRC等知名企业。,搭建了“国家智能示范园区”、“中意创新产业园”、“中新合作智慧园区”等改革开放平台。
70年来,璧山的工业体系不断优化,从机械加工、皮鞋、建筑材料到设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智能设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实现了从“规模需求”到“效率需求”、从“数据需求”到“质量需求”的转变。目前,璧山坚持“一轮明月,满天星”的理念,正在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的经济形态,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城市战略转型。
数据见证了这一变化:1990年庐山工业增加值为9843万元;2018年,璧山工业增加值275.15亿元,比1990年增长279倍。
强大的农业、美丽的乡村和富裕的农民
璧山打造新时代田园城市
丰富的农业导致强大的基础,富裕的农民导致国家的繁荣,稳定的农村地区导致社会保障。
一组数据了解了70年来庐山“三农”问题的巨大变化:1978年,庐山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69:26:5,农业增加值为1.0794亿元;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5:61.6:32.9,但农业增加值达到29.1055亿元。
70年来,璧山县实现了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面貌从贫困落后向现代新农村的转变,农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变。
璧山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舒军说,璧山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自古以来,农民以种植水稻和饲养牲畜为生,这是一个传统的产粮县。新中国成立后,璧山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科技得到普及,形成了以水果业、蔬菜业和淡季水产养殖业为主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
变化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璧山工业强县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大量土地闲置。结果,一些人把闲置的土地转移到大规模发展工业,于是璧山率先在重庆开展了土地“三权分立”改革。目前,璧山县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55.9%,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47.79%。璧山近一半的土地实现了规模经营。作为规模经营的主体,璧山有546个农民合作社和445个家庭农场,全区135个行政村和24个涉农社区至少有一个合作社。
改革是农村振兴的源动力。由于“三权分立”的早日启动,璧山区在降低农业比重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规模经营,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形成了闽北10万亩蔬菜基地、闽西10万亩水果基地和闽南10万亩种苗基地三大核心产业集群,形成了闽北蔬菜、大路黄花、巴塘樱桃、唐琦血橙、大兴葡萄、正兴蜜柚等特色。璧山还成功入选“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
如何发挥璧山的区域优势,促进三大基地的升级。
今年5月,璧山区第一个绿色菜园采摘活动开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在一周内采摘蔬菜。过去,比比蔬菜停留在简单的产销环节,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
据了解,今年以来,庐山一直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发展,并已种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它提出了在主城区全力建设“菜园”、“果园”和“花园”的目标。绿色蔬菜园的蔬菜采摘活动是为了大力发展城市。特色惠农,激发基于观光、休闲、居家体验的“假日经济”,培育和拓展“农业、文化、旅游、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新产业和新业态。下一步,璧山将推进“三园”建设,推出一批拳头农产品,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构建“一站式直销”智能物流配送体系,缩短从土地到餐桌的时间。同时,要发展住宅、医疗保健、农事体验等住宅产品,搞好“树干经济”,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努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
在振兴农村的号角吹响的今天,璧山农业在优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在70年里,这个城市“成长”了50次,到处都进入了公园
璧山市竞争力突出
2012年,91岁的著名词人庄奴来到璧山,被璧山的美景所感动。他很高兴地把《小城故事》的歌词送给了璧山,并给它起了个绰号叫“璧山”,在中国叫“小而美”。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璧山,情况并非如此。在51岁的璧山人胡的记忆中,古老的璧山县城只有两英里半长,狭窄拥挤,几乎没有公共房间。碧南河是璧山人的“母亲河”。然而,由于沿河排放的企业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鱼虾灭绝,臭气熏天,居民捂着鼻子。
这种城市环境导致了城市竞争力的缺乏。直辖之初,璧山曾是重庆西部最落后的地区。在胡的记忆中,当他到主城区开会时,璧山的名牌永远是渝西地区的最后一个。
这种变化发生在2009年。璧山决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大力整治碧南河。采取“截流河外污染、河内疏浚、河外调水、恢复生态”的系统化污染治理方案,关闭沿河污染企业和农场,收集和输送居民生活污水...最后,碧南河的美丽景色恢复了,河水清澈,鱼虾成群,柳柳成荫。
同时,璧山还新建了公共绿地、生态停车场和高标准公厕...仅2011年,璧山新建公共绿地就达到289万平方米。
如今,璧山以其众多的公园而闻名。仅在市区就有32个公园、23个广场和133个休闲亭。秀湖公园和观音堂湿地公园挤满了人,凤翔湖儿童公园也很有名。每个周末和假日,来自主要城市的成千上万的人和来自邻近省市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良好的生态背后,大量的污染企业被关闭,但作为回报,这不是工业的停止,而是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据了解,近年来,因璧山生态而前来投资的企业比比皆是。今年1月23日,在璧山区重大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来自台湾的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坦言,选择璧山落户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璧山“小而美”。
在璧山区委主要领导看来,改变的不仅仅是璧山市的“面子”,还有“里子”。“在庐山,优雅是‘气质’,文化是基础;田园是“面值”,绿色是背景色。他说,只有文化繁荣才能永存,只有绿色生态才能美丽宜人。未来,璧山将把文化内涵和田园形式与城市空有机融合,创造出“山、水、田园、诗、景、远”的优美意境。
根据规划,结合茅来山城市田园生态园的建设,璧山将成为国家5a级城市田园风景名胜区,成为生产生活生态适宜的田园城市空,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城市“人的生产”高度和谐统一,充分体现新的发展理念。
70年的巨大变化为民生幸福奠定了基础
9月26日,93岁的李世成拿出数百张照片庆祝他的93岁生日和新中国70岁生日。
李世成早年在璧山从事文艺工作,用相机记录了璧山的民生和社会变迁。泛黄的老照片和有形的变化汇集成一幅70年来民生发展的壮丽画卷。
在李世成的老照片中,石头路和土路是最常见的背景。他说,解放初期,每次他拍照回家,裤腿上都是灰尘。
庐山区交通局提供的资料对老照片进行了注释:1951年,庐山开始修建通往天津的第一条县道;1977年,实现了“乡道”;1998年,实现了“村村通”;2011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2014年,将实现“城镇间沥青路”。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道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璧山再次掀起公路建设热潮。2014年至2017年,璧山县以每年100多公里的速度实施了农村联网公路建设。
经过70年的努力,璧山普通公路里程已达2352公里,乡镇通畅率100%,村道通畅率100%,村(居)群通畅率99%,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环境。
它位于成渝经济带的中心,成渝城市群的腹地,是重庆主城区向西的“第一站”,自古以来就是成渝之间的重要交通节点。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通车。随后,渝成高速、渝穗高速、九永高速穿越境内,璧山互联进一步加快。
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速铁路正式通车,成为连接成渝的最快通道。那一天,将近90岁的李世成在家人的陪同下,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但他不知道的是,未来三年,璧山将建成三条高速铁路,即重庆中线、兰渝线和渝昆线,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87公里。随着璧山隧道的开通,实现了与主城区的无缝连接,岱山大道连接国内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里程达到23公里,地铁1号线璧山段贯穿隧道,将于今年年底投入试运行,璧山也形成了与主城区“多点融合”的交通格局。
民生是人民的意志。近年来,璧山坚持将财政收入的60%以上用于保护和改善民生,建设了文化艺术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璧山中学、人民医院等一批功能项目,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养老丧葬等标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在李世成的旧照片中,1984年的璧山县人民医院位于老城区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普通人看病既昂贵又困难。目前,璧山区人民医院已成功建立了一所甲等医院,拥有26名医生(博士后)和188名硕士研究生,实现了人们无需因重病离开本区即可就地就医的目标。
教育是最大的生计。近年来,璧山区将“教育孩子”和“学会教书”的宣传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使教育能够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软实力和吸引力。
在李世成的照片中,从量身定制到随处可见的购物中心,从泥屋到小房子,从步行到各种旅行,从粮票到移动支付...70年就像一张李世成的专辑,用图片和故事记录了璧山民生的改善。
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是:2018年,庐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590元,比1979年增长97.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98元,是1979年的100倍。每个数字背后都是璧山人民70年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也诠释了璧山“美好生活”的真谛。
除签名外,璧山区委宣传部还提供了赵彤在张亚飞照片中的王林林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小城”璧山 70年展翅蝶变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0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