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38字,读完约9分钟
学生在未来课堂学习
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组交流信息技术使用心得
信息化教学设备
机器人教室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促进智慧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今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智慧教育工作提供了精准“定位仪”,勾画了发展“施工图”。
迎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春风,勇做智慧教育弄潮儿的渝中区,以协同开放的意识、改革创新的理念、开拓进取的精神,准确把脉智慧教育发展规律,以立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思路,通过采取行政主导,项目化管理的举措,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加快了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步伐,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行政主导
运用为本 铸牢智慧教育根基
“我觉得老师在具体学科特色与智慧课堂融合上还需对交互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如果能将智慧教育与复旦传统文化融合,那学校的智慧教育势必会更具内涵”……
今年6月,复旦中学迎来了一批客人——渝中区教师进修校专家、教研员一行。他们认真了解复旦中学开展智慧教育的需求和进程,对复旦中学大数据下智慧教学的应用进行课堂观摩,提出了详实的针对性指导意见。
依托行政资源,邀请专业机构主动参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渝中智慧教育建设中早已形成常态。事实上,为有效推动信息化2.0,渝中区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进行推动,在顶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化管理、专家资源引进等方面,统筹推进了全区智慧教育建设。
组织架构上,渝中区教委率先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育信息化应用指导工作组、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指导工作组,从一开始就重视信息化项目的运用和实效性,而不是将智慧教育建设理解为单纯的设备购买。
全区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渝中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专项督导”评分指标体系,对智慧教育进行全年评估。采用对先行先试校园及名师工作室予以建设资金支持,并采取试点、评估、选择,再予以推广的推进策略,确保智慧校园建设工作良好运作。
针对当前信息化项目“投入多,实效少”的毛病,渝中遵循“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搞摊大饼工程,而是立足于地方财政的承载力,立足于提高师生教学真正实效,立足于学校建设模式的可复制性。同时,该区对技术设备进行保障,采取教学教研的技术保障优先、师生一线的运用优先。
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打造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为目标,全区首先建立统一门户的基础平台,再建立以应用为驱动,互联互通的应用模块,最终实现数据规范共享、统一完整。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渝中区实施“万兆主干,千兆到点”的学校校园网升级改造。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26所校园完成建设;实现了班班通、电子白板等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提档升级,让它们成为全区每个教学班的标配;统一建设了全区教育基础数据库,完成一期建设,二期模块搭建已完成OA系统、装备管理系统、干部管理系统、赛事管理系统等应用模块,以及各试点学校智慧教育应用模块。
统一规划,着眼于关键基础设施、关键能力的提升,渝中智慧教育投入避免了重复建设、各智慧教育模块互相孤立的现象。下一步,渝中区将加强行政主导,引进高层次第三方智力机构,深度参与信息化项目,提高建设实效性。
项目运作
精准把脉 促智慧校园“百花齐放”
“人与人之间最近的距离是什么?心与心最近的距离是什么?”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三数学老师王真兰在上课伊始向学生抛出疑问,并通过几组照片的展示,引发同学们的关注与思考,随即引出授课内容“最短的距离”。
早在课前预习环节,王老师就已经将有关“最短的距离”的知识文本、PPT课件、教学微视频等分享在“云教学”平台,让学生提前快速掌握了所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并在“话题讨论”栏目中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
上课过程中王老师用平板电脑、互联网+、“表情分析系统”等教学手段与方式,融合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教学相结合的“双线课堂”模式,从知识储备、能力提升、综合应用、归纳反思4个环节引导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在渝中区,这样的云教学实践并非重庆市二十九中这样的个例,以试点校为开端,智慧教育正引发渝中区更多学校的课堂发生深层次的变革。
2017年11月,渝中区对11所校园进行了“智慧校园创建计划”申报。2018年,全区规划投入1000万元资金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建设。
“我们采取项目化管理的方式,高效、稳妥推进智慧校园模式。”渝中区教委负责人介绍,所谓项目化管理,是以选取试点学校的方式,每个项目经过立项评审、试点运行、效果评估后,再大规模推广,使信息化建设真正做到高效推进,物尽其用。
“教学一线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课题项目对其他学校有没有可推广价值?”“试点运行后是否达到学校预期的效果?”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实际运用为根本,通过严格的项目化管理流程,促进学校不断反思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好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能在项目化过程管理中得以总结,从而精准施策,推动全区智慧校园建设以稳妥、高效的方式全面铺开。”渝中区教委负责人说。
有了项目化管理的“孵化”,首批智慧校园试点校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巴蜀小学注重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上的融合创新,多年来坚持探索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通过“学科内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等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联通,推进“学科+技术”变革,推动信息技术与知识以及评价的高度融合,开发出小学生泛在课堂学习平台“优卡学堂”,网络电子化评价软件“巴蜀榜样章”。学校目前研发了神算手、拼音识字训练营、好词佳句天天见、思维训练、英语三级跳等小学各科课程3000多节,让学生具有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路径、评价构成等多样选择权,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
复旦中学建成了西南地区首家“大数据精准化教研中心”,通过进一步推动智慧课堂、智学网、大数据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实现智慧课堂常态化、教学过程精准化、学情分析数据化。重庆求精中学积极探索“基于未来教育的云课堂”教学,搭建了“网络教育平台和课堂教学平台”的双平台体系。人民小学积极研发基于大数据模型下的教学应用、评价、检测系统(平台)……
以项目化管理为驱动,从网络平台建设、教与学模式创新、学习内容组织与设计、智能化管理与评价等环节,试点学校进行了大量探索,为后续学校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资源共享
催生区域教育均衡优质新气象
枣子岚垭小学是渝中区很普通的一所小学校,在这里,大数据精准教研系统已经得到很好运用,解决了学生无法接触多媒体移动学习终端的问题,利用定制试卷,完成学生测评大数据的采集,为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和教学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周边高楼林立的重庆大同实验学校,学校教师结合学校智能录播教室和视频广播系统,讲授了一节节精彩的语文、数学等课程。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解决了时间和人数的限制,为深层次的校本教研打下了深厚基础。
……
在渝中区,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都有广泛运用。
“渝中区的智慧教育建设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区域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服务于区域教育发展。”渝中区教委负责人说,智慧教育建设成果,反过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距。
依托渝中教育网后,渝中区教委先后建立了包括学科资源、教案中心、课件中心、媒体素材、教育论文、微课资源、微课软件7个板块的渝中教育资源库,统一向全区师生开放,使辖区学校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更多优质学校积极行动,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区、全市乃至全国辐射。
巴蜀中学探索出“互联网+STS复合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用于帮扶教育薄弱地区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在不断丰富慕课资源的基础上,学校还输出教师,对薄弱学校进行教学帮扶。
重庆二十九中学开展了“千校共建教育云”项目,实现了异地联合同步上课、教师远程直播课程、实景课堂等教学手段与方式,并牵头成立了由63所学校组成的重庆市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渝中走向全国,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单位”。
巴蜀小学探索的“优卡学堂”泛在学习,依托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向外辐射,目前已有超过18万名学生注册使用。打破了时空界限,不同区域和学校的学生都能使用手机或平板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分享和创造,从而使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得到分享,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
渝中的智慧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既让全区学生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着智慧教育的灿烂阳光,又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何霜 姚兰 张骞月 图片由渝中区教委提供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渝中区 多维共建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 - 重庆日报网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