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2字,读完约5分钟
流经草街的嘉陵江来源于秦岭,在重庆朝天门被引入长江。 河水过合川后,横渡华蓥山时,形成了灞鼻峡、温塘峡、观音峡。 三处峡谷的山峰层峦叠嶂,陡立,气势磅礴,素有“小三峡”之称。
今年52岁的李安雄在老街长大,从小听草街子的传说长大。 陪同记者故地重游,不小心打开话匣子:草街子以清代之名被誉为吉安场。 清治庚午年6月,嘉陵江发大水,冲走吉安场。 水位下降,居民生产自救,原地基础上盖草房用于应急。 一天下午,合州知州视察灾情,下船去码头,在阳光下看到草房子是金黄色的,他说:“好草的街道! ”。 吉安场也因此改名了。
长期以来,合川设立了草街乡。 1993年,合川行政区划调整,柳坪乡和草街乡合并,设置合川草街町,町政府设置为草街子。 2001年,合川行政区划再次调整,草街町和滩子町合并,设置草街町,之后改为街道办事处,繁华的草街也因行政中心的搬迁而逐渐安静下来。
站在古老的街道上,耳朵听到河水的波涛声,看到石板的街道蜿蜒在山谷中,用石头建成的房子,像积木一样排列在古老的街道两侧。 街上有小饭馆、茶馆、种子店、杂货店、烧纸店。 所有店铺都很安静,没有讨价还价的市井声,也没有着急的行人。
在草街旧街上行走,就像进入另一个“慢生活”一样。
硝烟中的书香,远播古镇的名声。 “现在的草街这么安静,不看抗战时期的草街,不知道迎来了多少名流”李安雄告诉记者,要起草街道故事,必须说与古老街道相邻的古圣寺。
古寺原名虎声寺,建于明隆庆年间( 1567~1572年)。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楚僧普学率领弟子通桂来自梓潼宫,在寻找古寺旧址、集资重建寺庙时,挖掘得明隆庆年间的“洪钟”、“残碇”,推测古寺建成的年代,改名古圣寺。
“真正使古圣寺出名的,不是陶行知的平民教育。 ”。 李安雄介绍说。
陶行知推进平生平民教育,先后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动幼儿团”,发起“小老师制”,开展普及教育运动。
1939年7月,在中共南方局的支持下,陶行知在草街古圣寺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招收抗战孤儿和难儿童,从教育入手,拯救国家的危险死亡。
根据学生的趣味性和特长,学校分为文学、社会、自然、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十多个组,在学业经费极度不足的情况下,音乐家贺绿汀、电影艺术教育家章泯、舞蹈家戴爱莲、诗人艾青、画家陈烟桥等 翟伯赞、何其芳、丰子恺、田汉、姚雪垠等多位名人在学校兼课,可以说是“名师荟萃”。 此外,学校还将开设“林间讲座”,邀请郭沫若、夏衍、曹靖华、刘白羽、周而复、邵荃麟、艾芜等前来学校演讲。 支持陶行知学校办学,周恩来、邓颖超两次到古圣寺慰问师生,送去物资和捐款。
过去,任何行业的“泰斗”级人物都走过草街子这条古老的街道。 李安雄指着老街的参天桐说陶校长可能在这里为学生困惑。 蓝色可能从旧街道的码头得到了创作的灵感。 周恩来和邓颖超可能会路过老城,去看望育才学校的孩子……
因为陶行知是赤子之诚,育才学校600多名师生中有300多人参加地下党,43人参加华蓥山游击队,21名师生是革命烈士,育才学校被称为革命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育才学子成为党的领导干部、知名艺术家、专家、学者。
守望的未来,草街将迎来新的辉煌
摆脱了往日的浮华,古老的街道依然寂静。
旧街道的房子一般要进去一三四间,打开紧闭的门,就可以测量一间房子的“大半世界”。
今年88岁的老船工周树云和82岁的老伴蒋素珍,仍然住在老街的老房子里。
两个老人的三个孩子都在城市工作,尽管多次劝两个老人离开老街到城市生活,但都被老人拒绝了。
“我16岁就嫁到草街了。 几十年来除了老街以外,住在哪里都没有习性”蒋素珍指着老街风化的百年石狮子,指着老屋前的百年梧桐和石板路感慨地说。
年近九旬的周树云依然健康,闲暇时老人喜欢坐在码头石栏旁眺望嘉陵江。 只有老伴蒋素珍知道丈夫的心:“老人先当纤夫,后当舵工,他忘不了和河水奋斗的日子,离不开这条河岸。”
记者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的除了乡愁之外,还有对遥远记忆的怀念。
“陪伴两位老人的是老街100多户居民。 ”。 李安雄说,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很多年轻人像当时的育才学子一样外出。
“近两年来,出去的人也不少。 他们在等老街上的“新生”。 ”。 李安雄表示,未来合川将大力发展“以水为媒介”的生态旅游产业。 依托钓鱼岛核心景区,北接花滩,东接草街古镇和农创园,建设主题公园、体育休闲、会展商务、温泉疗养、军事科学考试、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合川草街:历经沧桑 承载记忆(图)”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