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76字,读完约9分钟

中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早就不新鲜了。 国家审计署和中国财政部表示,—年,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分别为15.89万亿、17.89万亿、24万亿,地方债务规模接近或超过德国gdp。 媒体常说的“地方债”不是狭义的地方政府发行的国债,而是这里提到的地方政府性债务。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随着地方债规模的扩大,“中国将陷入债务危机”的呼声开始不断回响,政府常常自信地拍拍胸脯,说“中国整个地方债的风险控制”。 中国的地方债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中国人仍然在雾里看花。 特别是由于专业术语太晦涩难懂了,应该很少有普通网民知道中国地方债从哪里来,地方债为什么像雪人一样变大,以及中国地方债高企有风险吧。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1.1994年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收入少了,但要做的工作一点也不少,产生了借钱的欲望

这一切都必须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分税制”改革开始。 税制改革前的80年代,中国首先采取“财政包干”模式,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地方只要支付中央规定的税收额,剩下的财税收入都要归地方自己,多收入,少收入。 这样提高了地方的积极性,但对中央不是很好。 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25.7%下降到1993年的12.6%。 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从1984年的40.5%下跌到1993年的22.0%。 穷得揭不开锅中央,当时只能伤心地向地方借钱。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是将关税、消费税这一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划分为中央,作为中央固定收入。 营业税、地方公司所得税及其他税基小、征收难度大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的增值税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共有,中央75%、地方25%。 税制改革成了中央的救星。 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从去年的22%激增到1994年的55.7%,之后维持在52%左右的水平,不再缺钱。 因此,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例比上年暴跌32%。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原来在其他国家,哪个级别的政府钱多,哪个级别的政府工作多。 但是,中国的税制改革有问题,中央取得了地方的“财权”,但没有相应地取得地方的“事权”。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钱少了,要做的工作也没少。 地方政府不仅要承担基础设施、农林水利、交通运输、义务教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一系列责任,有时还必须分担该中央的责任。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吉林某乡镇小学教师正在上课,领取830元/月的工资。 /东方交流道

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差距越来越大,从1993年收支平衡(收入比支出多60亿)到1994年税制改革缺口1726.6亿,2000年3960.6亿,2005年10053.5亿,再到年33271.4亿。 年来说,这3兆日元以上的巨大收支差额占地方财政支出的45%,这45%需要用其他方法来弥补。 例如,从中央到地方的转移支付。 而且,政府水平越低,财政权和事权不对称的问题就越突出,曾艺援引数据称:“县、乡政府承担着近60%的教育事业费、近55%的医疗卫生支出、大部分的农村扶贫支出。” 税制改革不彻底、地方政府缺钱是地方政府借债欲望旺盛的解释。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2 .“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向银行借钱,地方设立融资平台企业借贷

近年来,唯gdp论已经备受诟病,但鲜为人知的是,唯gdp论是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的第二个重要推动因素。 经济增长至今仍是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绩效的首要指标,“十二五”(-)期间,中央将gdp增长率目标设定为7%,省级地方政府有更高的追求,增长率目标为8%-13%。 对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来说,地方快速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2004年,北京的工人站在工地上。 /美联社

据美国麻省理工财政政策中心( mit中心for Finance and Policy )分解,中国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有限的晋升机会,经常不惜一切代价进行gdp竞赛。 为了取得短期引人注目的业绩,官员必须突破现有预算,动用越来越多的资源。 2005--年至2005年,将所有省份的gdp加在一起,与当时的全国gdp数据进行比较,每年省份的gdp总值比单一的全国gdp数据高出7%,这样浮夸的伪装也从侧面反映了gdp大赛的严重性。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由于地方财政紧张进行经济建设,地方官员有gdp指标,地方政府当然会想办法借钱。 但1995年《预算法》确定,由于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也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向金融机构借钱,因此这条路不通。 地方政府在这里做了一点聪明的事。 既然自己不能直接向金融机构融资,地方政府成立公司,迟早会向金融机构融资的吧。 这就是后来所谓的“融资平台企业”,比如城建投资企业、城建资产投资企业、城建开发投资企业,名称多种多样,但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地方政府融资。 地方债的借款主体众多且纷繁复杂,但融资平台企业是其中最主要的之一,比例高达39%。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有了“融资平台企业”,就有了借款主体。 如果有地方政府,也有有财政收入和抵押国有土地等抵押方法的借款用途。 可以修路,修高架,改造古镇,新建小区。 借款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和信托企业,还债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收入。 地方政府原本预想的是平台企业向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外来资本的吸引力,使土地上升,最终地方政府出售上涨的土地,从而获利。 融资平台企业的另一种借款方式是发行“城市投资债务”,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目的发行的债券。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年,北京的一名男性一边用标语吸烟一边等车。 /美联社

但是,地方政府的如意算盘掉了空。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而是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 1998年以来,地方债规模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1998年和2009年分别同比增长48.20%和61.92%。 这是为什么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3 .地方政府去租土地,银行也高兴地借了大笔债,但在卖地收入下降后,地方政府看到高企的地方债只哭了。

审计署将地方债分为“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承担担保责任的债务”、“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济责任的债务”。 截至年6月底,57%的地方债来自银行贷款,但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37%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依赖度较高。 往前看,曾艺援引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7年,土地转让收入从283亿元迅速上升至1668亿元,年均增长42.6%。 2006年至2008年,土地出让净利润分别为3070亿元、5200亿元、3840亿元,年均4000亿元。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年末,北京丰台樊家村的危房地块成为新地王。 视觉中国

土地收益的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其债务融资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就像《金融时报》中文网的解体一样,中国地方政府垄断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廉价征收,高价出售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地方政府下属的融资平台企业借钱当然令人放心。 银行和评级机构长时间看融资平台企业(其实是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也不能扩大借款规模。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特别是2008年,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4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要求地方政府承担2.82万亿元)。 。 然后,中国银行和银监会发表指导意见,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也开始着力于政府放贷业务。 地方政府疯狂地通过融资平台企业等借款主体改变杠杆效应,据审计署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至2009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激增5000多个,贷款余额膨胀5.68万亿元。 据悉,截至2008年,地方债规模为5.48万亿元,年末猛增至10.72万亿元,几乎翻了一番。 从年末到去年6月,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又从10.72万亿上升到17.89万亿,地方债务增长了近70%。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如果土地上涨,能够盈利,那确实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金字招牌,但这种土地依赖的快速发展模式终于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不好的结果。 惠誉评级更是如此,从年6月至年末,中国地方债又增长了34%。 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年地方政府土地出售收入下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资金必须通过借款维持,地方债不仅还不在上面,而且越来越积累。 年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仅增长了3.3%,但年前7个月的卖地收入同比减少了38%。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地方融资平台企业的先天性缺陷,随着地方债的盲目扩张而开始显现。 一位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曾发誓,与国外不同,中国的地方债大多用于投资,首要的是基础设施,长期受益。 但是,只要稍微读一下年央行的调查报告,就会发现,它为地方债大型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做出了贡献,其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 这是因为融资平台企业只有企业的名字,内部不透明,基本上由地方政府决定掌握。

“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年,湖北襄阳,投资额200亿的东津世纪城正在建设中。 视觉中国

前述财政紧张和“唯gdp论”的因素,促使融资平台企业不得投资过于先进的基础设施投资,也不得加剧产能过剩的投资。 融资平台的资金如果不抵债,最终需要承担债务责任的重担就落在地方政府身上。 为此,他指出,虽然年中国开始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债券,但同年标准普尔仍不客气,中国约有一半( 15个)的地方政府可能应授予“垃圾级”信用评级。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中国地方债如何欠了24万亿?”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