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6字,读完约3分钟
“国学”,你现在很难去界定这到底是一个什么词汇,到底是文化层面,还是商业层面,其实在大众的理解中,“国学”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到底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够划分到“国学”的范畴里,大家莫衷一是,谁也无法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
在我看来,所谓的国学,在严格的意义上应该解释为“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 汉赋、 六朝骈文、 唐宋诗词、 元曲与 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 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国学是一套横跨历史时间的复杂体系
从先秦到民国,国学的概念一点一点被丰富,可以说,从有文字记录开始,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便被一点一点的拓宽。
国学是相对而言的
国学是相对而言的,这个对手便是在近现代大行其道,无数人受用的所谓“西学”,诚然,西方理论知识,在面对实际问题的处理时,往往更加的直接,效果更佳的明显,国学类似于中医一般“慢火久炖”的方法,显然已经很难适应如今快节奏的生活。
可以肯定的说,国学有糟粕,也有精华,关键在于怎么合适的运用
举例子来讲,现在大行其道的《弟子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糟粕,原因有三:
其一,相对于《三字经》和《千字文》或者是《声律启蒙》以及《增广贤文》,《弟子规》明显要低上好几个段位,在比如拿《增广贤文》来说,其中“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这样的语句,名一句都可以看做是一条名言警句,其中既有市井民俗的谚语,也有登堂入室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可以从幼儿到老者,贯穿一生受用。
其二,从作者上来看,《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宋代进士王应麟;《千字文》的作者为南朝梁武帝期间的给事郎周兴嗣;《声律启蒙》的作者是清代进士车万育;而《增广贤文》更是无数殿堂级人物的智慧结晶;再来看看《弟子规》,作者是清朝秀才李毓秀,进士是个什么水平,我举一个也许不太严谨的例子,清朝的秀才,等级水平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把话说的再直白一些,一个高中生,能写出什么经世名言。
其三,教育不在于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单纯的说教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即便是将文字烂熟于心,能不能活灵活用又是另外一回事情,而现在大行其道的《弟子规》,通篇都在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说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如此一般的硬输出,可想而知孩子会产生多大的厌烦和抵触情绪。
备注:以上观点为笔者经与大愚先生交流整理而得,并不直接代表大愚本人观点。
大愚,号虚空,中国传统笔法、星云图创始人。其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是致力于探索与书画有关的笔墨学者;喜明代徐渭之风,研究黄宾虹“五笔七墨”独特画风,探索传统笔墨与宇宙星云的碰撞、开创星云图国画风新领域; 其代表作有:18米惊世长卷《新富春山居图》、12平方米巨幅《万壑奇峰图》、传统笔墨《拟黄山汤口》《秋鸿》,创新星云图系列《十方空间》《创世之柱》《迷踪》等。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以《弟子规》所谓的“国学”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4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