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74字,读完约8分钟
杰出的戏剧“小丑”入选第12届全国舞蹈表演
2018年10月26日,中国部分文化中心优秀合唱团演出暨第25届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合唱艺术节在西南大学灯光礼堂举行
政务司司长:围棋国际邀请赛在北碚缙云体育中心举行
北碚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面积10055平方米,馆藏文献60多万份,其中历史文献近30万份。馆藏古籍21种,6840种,被评为“全国珍贵古籍名录”
送书到基层——当前的移动图书车
重庆两江艺术团赴西班牙萨拉戈萨参加第22届国际民间舞蹈艺术节
今年10月,全国部分文化中心联盟优秀合唱团演出暨第25届“缙云之声”合唱节开幕。来自10个合唱团的近500人被一些国家文化中心选中,聚集在北碚,在夜雨中歌唱,唱出新时代的旋律。
“缙云之声”合唱节是北碚区的特色文化品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合唱节不仅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一些文化中心派出优秀合唱团参与演出和交流,还包括了重庆美术馆品牌文化活动的直接录制和播放项目。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网络录音和广播与现场表演相结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这是北碚区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一。近年来,全区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注重保护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均等化,让群众切实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16年9月,北碚区成功建立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取得了西部第一个成果。
首先,“一刻钟文化服务圈”让群众就近享受文化服务
12月17日,这是一个罕见的温暖的冬日。在北碚区京官镇甄姬村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村民刘志荣吃完午饭匆匆赶回,继续和其他村民排练腰鼓节目,为村里新的文化表演做准备。
"我过去常常在空闲时喝酒、打牌、打麻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的变化深深打动了村老年协会会长杨。“现在村子里有市民学校,还有农民书店、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村民们有空时在这里读书。上网、下棋、排练文化节目。”
这一变化是由于北碚区建设了“城乡一刻钟文化圈”。文化设施是文化惠民、让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基础。近年来,北碚区围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以“城乡15小时公共文化服务圈”为标准,按照“圈、带、点”的理念,科学布局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巩固和完善核心“圈”,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四馆一中心”的区级设施网络系统。17个街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级站标准,建成177个村社区文化室。创新打造旅游“带”,将公共文化服务和项目融入旅游带,打造十大特色文化综合体。巩固终端服务“点”,建设300户农村文化中心户和20个城市文化生活大厅,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这些科学文化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据介绍,在全市首批免费开放试点的基础上,全区已从规定的“两厅一站”扩大到“四厅一中心一站”,文化系统已扩展到共青团、区妇联、西南大学、嘉陵书画学院等团体和社会单位。增加了Wentubo Bodycare等24个新的免费开放项目,数字服务和特色服务不断增加免费开放内容,服务项目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2018年,全区免费开放总面积达94900平方米,服务项目68个,125万人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北碚区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北碚中心城区要规划建设综合博物馆和综合表演艺术中心,两江蔡佳新区和两江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要规划建设两江科技馆和两江艺术中心。升级区级图书馆,建设“吴彤语言书店”,建设30个馆外流通点,建设首个“24小时城市学习”,完成区级文化中心维护工程。同时,根据广大受众的文化需求,加强广播电视覆盖,实现农村广播覆盖率100%,行政村有线电视普及率100%。在整个地区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农村广播信息系统,免费分发了12079套直播卫星;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双向改造,新增传输光缆1400公里,新增光接点6456个,确保广播电视的良好收听和收看。
二是创新数字文化建设,开辟服务“最后一英里”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北碚区近年来加快推进“互联网+文化”和“文化+技术”的推广,建设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化文化中心,让城乡居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电脑或手机参与和享受文化服务。
据介绍,北碚区数字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系统化、互联化、互动化、利用化”。2014年9月,我区开发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壳牌”正式上线,整合了300多种报刊杂志、60万本电子书和“文图博美英”的文化资源、职工、青年女性、高校等部门。城乡居民可以借书、预订活动场地、查阅影院信息、了解展览和培训信息等。,全部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脑网站、led显示屏等。
2018年,北碚数字文化以“用”为切入点,着力“用”和“用”,大力实施文化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有效推进基层公共数字文化的“用”。升级“贝壳”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和重庆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对接,提升了“互联网+文化”的受众体验。创新研发基层数字文化站业务管理系统和特色文化资源库推送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基层文化站的工作效率,为基层学习、教育和文化活动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便利和专业指导。完成了天生街、北温泉街、同家溪镇数字文化站的试点建设,配备了深受群众喜爱的欢迎机器人、儿童桌式一体机、远程实时培训终端等数字体验设备。预计到2020年,全区将实现基层数字文化站全覆盖。
此外,北碚文化中心建立的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使群众自主掌握了选择文化服务的权利,实现了供需的准确对接。2018年,物联网全年分发3,355次,76,600名志愿者参与分发,服务442,237人和190个数字公共文化资源(作品或产品);北碚图书馆、各城镇的文化服务中心和一些农村社区被并入城市的借还系统。2018年,共有473,897名读者、53,251名借款人、223,343本书和56,586名认证读者。2015年,北碚区博物馆开发了北碚区博物馆检查应用系统,实现了全区文物的正常监测和管理。2018年,全国文物检查156次,市级文物检查42次,区级及以下文物检查266次。
第三,打造鲜明的文化品牌,增强人们的获取感
近年来,北碚区金道峡镇的一群老人组织起来,收集和研究偏岩古镇的民俗文化。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现在已经成为金道峡镇的文化品牌。
老人翻山越岭,探索文化的源头,整理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他们展示自己的实力,办黑板报来宣传古镇的民俗,向居民传授和展示手工艺品,培养新鲜血液。由于他们的努力,传统的民间习俗,如舞龙、舞狮、干船、唐门彩带、在岩石上敲锣打鼓,都恢复了。
“像金道峡镇一样,北碚几乎每一个街道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如澄江板凳龙、三生鼓、同家溪同兴罗进等。”北碚区文化委员会负责人表示:“这些文化品牌使北碚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活动具有了地方特色,也给了群众一种小康文化的感觉。”
自2016年获得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以来,北碚区着手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不仅引导城镇根据文化遗产打造地方品牌,还在全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其中,北碚不断培育“缙云五大品牌”文化活动,创新策划组织“大众坝舞之星大赛”、“大众文化艺术节”和“与北城一起读书”活动,使城乡居民共享独特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文艺创作方面,围绕全区中心工作,规划实施了“叩金刚碑”、“北碚抗日战争遗址、嘉陵江小三峡”等活动,继续开展“北碚印象”大型创作活动,热情讴歌全区各界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的火热实践。整个地区的文艺生产和创作呈现出持续的繁荣。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区共推出各类原创作品2400多件,获得市级以上奖项300个,获得专业奖项1100个。
新时代呼唤新行动,新使命开始新航程。目前,北碚区的目标是打造文化高地,进一步突出群众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制度设计,完善服务网络,创新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为全区群众带来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王的照片由北碚区区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北碚 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