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0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陕西省宁强县以“公司+合作+刺绣妈妈+产品回收”的模式实施“妇女扶贫行动”,组织刺绣妈妈生产羌绣,定期回收刺绣产品,年产值超过800万元。图为刺绣妈妈们在交流羌族刺绣技艺。吴(人民视觉)摄影
国务院文化扶贫办公室近日发出通知,支持地方政府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效果明显的非遗留扶贫就业讲习班,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能,增加就业收入,巩固扶贫成果。
非遗留扶贫和就业讲习班的设立
明确指出,非遗留扶贫和就业讲习班的设立应依靠一个或几个非遗留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覆盖面广、员工多、适合带动就业、市场潜力大;优先支持在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基础上建设非遗产作坊;有领导企业、合作社或领导人建造和经营非遗留的扶贫和就业讲习班;建设非遗留扶贫就业车间有必要的场地和水电等基本条件;能有效吸纳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就业,吸收档案卡贫困人口就业量化标准,按当地扶贫车间相关规定执行。
通知要求,非遗扶贫就业讲习班由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扶贫部门进行认定和管理,并报省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扶贫部门应将非遗留的扶贫就业讲习班纳入扶贫项目库,并纳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理论系主任陈安莹认为,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要想取得成效,相关部门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带动就业、具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并根据项目特点和工作实践,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形成一个或多个相对集中的传统工艺制作培训交流展。
“非遗产+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非遗产扶贫与就业研修班”的建立是“非遗产扶贫”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2018年7月,文化旅游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首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领域,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研修班。过去一年,非遗留援助和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全国39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开展了非遗援助和精准扶贫工作。全国共建立了2310个非传统作坊,带动了46.38万人就业,20万贫困家庭建立了脱贫档案。
在重庆市石柱县钟毅乡,国家级非遗夏布“一秋堂扶贫工作坊”为当地群众举办了夏布编织产品培训。培训结束后,招收成绩优秀、能完成工作任务、产品优良的学生,并采取计件合作的方式促进他们在当地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就业率达到70%,人均月收入增加500元,达到2500元。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刘认为,通过非遗产扶贫可以增加工匠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传承的内生动力。“非遗留扶贫可以在扶贫中发挥‘养智’和‘养智’的作用。”
通过互联网开辟营销渠道
通过非遗留物帮助穷人的工作能够取得成效,这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组织培训和生产,并且不能与渠道推广分开。因此,许多地区选择与互联网结合,通过直播平台和短信形式向网民介绍无形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久前,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与yy直播合作,积极探索“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毕节织金蜡染合作社苗绣少女推出织金蜡染,并通过现场直播向全国网民销售蜡染无形产品。在yy直播室,刺绣小姐们与网友们实时互动,向他们展示彩色蜡染、刺绣图案和作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织金蜡染的无形产品订单通过网络直播成功签约10多万元,总销售额同比增长2倍。目前,织金县32个乡镇的2000多名苗族刺绣妈妈有望通过直播实现在家工作、创收的愿望,有效地带动了织金更多的贫困人口找到工作,摆脱贫困。“直播+非遗产+电子商务”的扶贫新方式在贵州织金越来越流行。
此外,许多平台还专门推出非遗留项目。例如,颤音宣布推出“非遗产合作伙伴”计划,yy开设了非遗产专属渠道,旨在传播非遗产文化,为“非遗产+扶贫”提供营销渠道。(柴)
人民日报海外版(03版,2020年1月13日)
编辑:张静文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非遗,扶贫富民的“金钥匙”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9433.html